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湖南篇——《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作者:通信工程学院时间:2021-05-27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2021年2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主题,深入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每周推送一篇党史故事,全体师生要在学史中做到学思践悟、深学笃行,为建设特色品牌学院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微信图片_20210527224538.jpg

        湖南省宁乡市沙田乡,在一排苍翠青松的掩映之下,游人往来于何叔衡故居。故居正厅,一本被翻得卷了角的本子躺在方形桌子上,翻开内页,里面记录着来访游客的信息与留言。

        一位名叫张子舒的10岁孩子这样写道:“何叔衡爷爷,谢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安定生活。每一次读到您和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就会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我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牺牲。”

        何叔衡的故事是伟大、曲折而悲壮的。在59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个之最:最年长的中共一大代表,苏维埃红色政权最早的“大法官”,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壮烈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可当大局的秀才

        何叔衡1876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26岁时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个秀才。37岁那年,何叔衡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一年后并入公立第一师范,结识了比他年轻17岁的毛泽东。从此,他的人生追求发生了转折,他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先进青年组建了新民学会,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1年,何叔衡与毛泽东代表湖南省共产主义小组前往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他们便在湖南建立了党的支部,开始积极发展党员,壮大革命队伍。1922年“五一”节前后,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任组织委员。从此,何叔衡不畏艰难困苦,舍身忘我地组织和推动湖南的工农革命运动和其他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由于他工作老练,勤奋踏实,屡见成效,毛泽东赞扬道:“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8年,党组织安排何叔衡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对于已经52岁的何叔衡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学习俄文会是多么艰难。他以百倍的刻苦战胜困难,有时为记住一个单词要背几百遍。在莫斯科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头颅值万元

        何叔衡当了几十年的教书先生,爱穿长衫,参加共产党后从外貌看仍是一副旧式学究模样,有人还说他老而笨。深入了解他的人,却知道他全然没有旧学者的迂腐气息,不仅精明而且办事热忱。毛泽东就说过:“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何叔衡从湖南转移到上海后,被临时中央有的领导人认为带有旧式文人习气,于是被派到街头进行宣传鼓动,作为参加第一线斗争的锻炼。当时街头警察密探到处抓人,何叔衡不会上海话,也不熟悉当地情况,很快便在街头宣传中和其他几个人一起被捕。

        被押到警察局审讯时,何叔衡的外貌和随机应变却救了他。当时参加共产党的几乎都是热血青年,因此审讯官反复端详了何叔衡后,觉得此人不像是个革命者,而是抓错了的“土学究”。于是便试探着问:“你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国民党吗?”

        何叔衡故意摇头晃脑,以抑扬顿挫的声调回答:“吾乃学者,岂能不知?共产党三民主义是也,国民党五权宪法是也!”接着,何叔衡又讲起孔夫子的《论语》,话还没说完,便听上面惊堂木一拍而喝道:“快滚!”

        何叔衡不紧不慢地走了出去。随后,审讯官通过拷问别人,知道了刚放走的人竟是中共的元老之一,其头颅有上万元的赏格,再派人去追,却已找不到任何踪影。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日,何叔衡兴冲冲地问同在一机关工作的董必武。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还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

        这两双草鞋最终没有派上用场。1935年2月,党决定让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一起转移到白区去,并派了便衣队护送他们出封锁线。他们一行昼伏夜行,2月14日凌晨到达了上杭县水口镇附近。

        不太熟悉陌生环境的便衣队一时大意,天亮后在小村做饭冒出炊烟,结果很快保安团二营便包围上来。几十个便衣队员用驳壳枪且战且走,冲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紧追不舍。何叔衡气喘吁吁奔跑困难,又不愿拖累同志,面色苍白地向带队的邓子恢喊:"开枪打死我吧!"邓子恢让警卫员架着他跑,到了一个悬崖边,何叔衡突然挣脱警卫,纵身跳了下去。邓子恢后来痛心地回忆,当时他们过了这座山,依托一条小河将追兵打退,何叔衡若能被架着再跑一段,也许可免于殉难。

        后人都以为他是坠崖而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关审问当时在场的团丁时,才得以还原何叔衡生命的最后时刻。凶手交代,他和另一团丁在战后搜索时,在山崖下发现了一个躺着的老人,已头破血流,从衣服里发现了银元。这两个团丁在搜身时,老人突然苏醒,抱住凶手的腿欲搏斗,结果被连击两枪……

        这一年,他59岁,已是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却以如此惨烈的贴身肉搏,喋血疆场,实践了他“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微信图片_20210527224544.png

        何叔衡的精神,在今日得到了延续。留在宁乡当地的何氏后人,都是何叔衡的儿子何新九的直系后裔。这些朴素的老乡,在家乡坚守着“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誓言。

        “家里前辈反复告诫我们,不能给政府提要求,不能给太爷爷抹黑。”在家务农的何光华操着一口乡音,重复着祖辈的嘱托。或许,守护这一方故土,传承祖辈的精神,正是何家后人最引以为豪的“传家宝”。